type
status
slug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summary
司马迁
司马迁(约公元前145年-约公元前87年),字子长,汉族,陕西咸阳人。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,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。司马迁是司马谔的儿子,司马谔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将军。司马迁自幼聪明好学,精通经史子集,曾经游历过中国各地,以及今天的朝鲜和越南地区。他的代表作品是《史记》,是一部纪传体通史,共计一百三十篇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以“纪事本末”、“道德之极”、“得失之情”三大原则来写作,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。他的贡献不仅在于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,还在于他对于史学理论的贡献,开创了“纪传体”的史学范式,并提出了“以实录为本、以考据为要”的史学方法。
司马迁(前145年—前1世纪),字子长(cháng),龙门(今陕西韩城)人,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。司马迁所撰写的《史记》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,被后世尊称为史圣,又因曾任太史令,故自称太史公。
人物生平
早期经历
司马迁,生于汉景帝、汉武帝年间,其父司马谈是太史令,所以司马迁在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《尚书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等书。司马迁在早年间受学于孔安国、董仲舒等大儒,并畅游各地,采集传闻。十九岁时,他从长安出发,足迹遍及江淮和中原地区,并对所到之处的风俗进行考察,采集传说。早期迁仕为郎中,奉使西征巴蜀以南,略邛、莋、昆明,还报命。”二十五岁时,以使者监军[2]的身份,出使西南夷,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。足迹遍及“邛、莋、昆明”等地。汉武帝元封元年(前110年)司马谈去世,三年之后,司马迁承袭父职,任太史令,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(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:“余死,汝必为太史;为太史,无忘吾所欲论著矣。”),准备撰写一部通史。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年),司马迁与唐都、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“太初历”,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,而改以正月为岁首。从而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。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,开始了《史记》的写作,开创纪传体史学,称太史公。
历史评价
朱子《语类》〈历代一〉言道:“司马迁才高,识亦高,但粗率。”
曾国藩〈圣哲画像记〉说:“太史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,吾观子长所为《史记》,寓言亦居十之六七。班氏闳识孤怀,不逮子长远甚”。
鲁迅在《汉文学史纲要》里称赞《史记》是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郑樵称:“六经之后,唯有此作”[9]。
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说:“司马迁参酌古今,发凡起例,创为全史,本纪以序帝王, 世家以记侯国,十表以系时事,八书以详制度,列传以志人物,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,总汇于一编之中。自此例一定,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,信史家之极则也。”
黄淳耀(明)评论:“太史公以孤愤之故,叙广不啻出口,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,然随文读之,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。”
黄震(宋)在《史记评林》中则认为:“凡看卫霍传,须合李广看。卫霍深入二千里,声振华夷,今看其传,不值一钱。李广每战辄北,困踬终身,今看其传,英风如在。史氏抑扬予夺之妙,岂常手可望哉?”
司马光
司马光(1019年11月17日—1086年10月11日),字君实,号迂叟,通称司马相公,陕州夏县涑水乡(今山西省夏县)人,祖籍河内郡温县(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),出生于光州光山(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)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。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。世称涑水先生,身后称司马温公。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
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被后人视为强硬的守旧派。他长期反对王安石变法,并认为改变法律不是使用轻典或重典,而是要治理世风。司马光曾担任多个官职,如武成军判官、京城任官十年等。元祐年间,司马光等旧党被列为“元祐奸党”,他的政治主张成为历史争议的焦点之一。
生平
宋仁宗时中进士,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。宋神宗时,王安石施行变法,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,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,引发新旧党争。当时司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,与王安石在皇帝前争论,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。后被命为枢密副使,坚辞不就,次年退居洛阳,以书局自随,专心编纂《通鉴》。
司马光从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,他就立志编撰《通鉴》,作为统治的借鉴。治平三年(1066年)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,英宗命设局续修。王安石变法以后,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,继续编撰《通鉴》,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,用功刻苦、勤奋,以他的话法是:“日力不足,继之以夜。”至元丰七年(1084年)成书,神宗赐书名《资治通鉴》。
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,高太皇太后听政,召他入京主国政,次年任尚书左仆射、兼门下侍郎,数月间尽废新法,罢黜新党。为相八个月病死,追封温国公。遗著有《司马文正公集》《稽古录》等。
轶闻
司马光救友
他小时候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时,其中一个不小心掉进装了水的瓮,其它小孩都吓跑了,只有司马光情急生智,搬起一块大石头,砸破水瓮,救了小孩。《宋史》曰:“群儿戏于庭,一儿登瓮,足跌没水中,众皆弃去,光持石击瓮破之,水迸,儿得活。其后京、洛间画以为图。”
- Author:ABCPEAK
- URL:https://abcpeak.eu.org/article/sima
- Copyright: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,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, adopt BY-NC-SA agreement.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!